婴儿从出生后都是以母乳或配方奶粉作为食物,通常在六个月左右会给婴儿添加辅食,婴儿的第一种辅食就是米粉, 米粉作为开启婴儿对美味食物的大门,从种类的选择到喂食的注意事项都是需要宝妈做一番功课的。
从6个月添加辅食开始,宝宝要一直吃到24个月以后,才能和大人吃的一样。这期间,辅食添加的顺序、种类、食量、质地、形状等,都随着月龄的增长而变化。那么,新手妈妈要如何把握辅食添加演变规律,促进宝宝的健康发育?以下介绍5种辅食添加原则,
一、从单一米糊到多元米糊
出生6个月后,宝宝从母乳中摄取的铁已不能满足身体发育对铁的需求。所以,开始添加辅食后,以补充高铁食物为先。
如强化铁米粉、肉泥(红肉泥,包括猪肉、牛羊肉)、蛋黄和肝泥等泥糊状食物。
但鉴于6个月宝宝的消化、咀嚼、吸收功能尚不完善,又初次添加辅食,因而在高铁食物中,首选强化铁米粉,制成单一的米糊,作为宝宝的第一口辅食,减少过敏情况发生。
等宝宝适应一周后,再在米糊上,添加各种蔬菜泥、水果泥、肉泥等多样化辅食,搅拌均匀喂养。
二、从一种到多种
开始只能给宝宝吃一种与月龄相宜的辅食,经过5-7天适应期,无过敏症状或其他不良反应,再添加另一种新食材。
以便妈妈能快速辨别,这种食物能不能被宝宝接受。
之后随着宝宝身体发育、营养需求增加,再陆续丰富食材的种类,逐渐由一种食材添加至多种食材混合食用。
三、由少到多
这里妈妈注意,辅食量、喂养量和喂养次数上都要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。
辅食量上,每种新食材要少量添加,观察宝宝有无不良反应,再逐步增加。就拿添加蛋黄来说,应先从1/8开始添加,如果宝宝适应良好,再增加至1/4、1/3、1/2、3/4,最后到整个蛋黄。
喂养量上,宝宝刚尝试辅食1-2周内就像试吃一样。妈妈喂辅食时,要先从一个勺尖的量或者半勺、1勺开始,让宝宝慢慢适应味道。
喂养次数上,开始每日添加1次辅食,吃后消化得好并适应后,再过渡到每日添加2次、3次辅食,等宝宝1岁以后逐步替代母乳。
四、由稀到稠
辅食从稀到稠,具体来讲需要经历一种质地到另一种质地的变化,从流质、半流质,演变到半固体、固体,让辅食看上去逐渐“丰满”。
比如大米,就是米汤、烂粥、稀粥、软饭的过渡。
因而添加初期,辅食要加奶或温水稀释后再喂食,便于宝宝吞咽和消化。待宝宝咀嚼能力逐渐增强、消化能力逐渐成熟,再添加质地更硬的辅食。
五、由细到粗
辅食形状由细到粗,需要从糊状、泥状、末状、碎状、丁状、指状到块状的“进化”,使食材逐渐“粗糙”起来。
比如青菜,辅食演变即为细菜泥、粗菜泥、碎菜、煮烂的蔬菜。
如此的性状发展,也分别对应着宝宝嘴巴的吞咽期、舌嚼期、细嚼期和咀嚼期。
综上,辅食添加的顺序、种类、食量、质地、性状等演变,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要循序渐进。通过不断地增加辅食复杂性,让宝宝一步一步适应。